2020年4月11日 星期六

甲年將臨期第一主日

(瑪廿四37─44)

耶穌的文化世界



耶穌對當時民眾要「警醒」和準備大禍臨頭的勸語,正中當代人的下懷(42─43節)。中東人卻毫不在意未來事件,未雨綢繆有點不可思議。。

重視現在


一般來說,中東百姓無法也不願意想像未來的事件。只有天主能夠知道,人類對未來探詢總是徒勞無功的。現代人對達尼爾先知重新估算未來事件(1290天;1335天;算了罷!見達十二11─13)覺得相當滑稽;但是這正是中東先民對未來觀念的最好寫照。

在那個世界中,百姓完全只會為現在而生活。耶穌還斥責過他們憂慮明天所吃喝穿(瑪六25─34)。祂教導他們僅向天主求一天的所需而非一週的供應品(瑪六11)。耶穌絕對相信「非到這一切發生了,這一世代﹝祂那第一世紀﹞絕不會過去」(瑪廿四34)。

為此,我們開始疑惑經文中這些「警醒」和「準備好」「人子就來了」的勸諭究竟來自何處?是否耶穌說了這些話,或是祂門徒的假傳聖旨?

現在的挫折


許多學者以為耶穌經常出現許多與當時文化不同,大異其趣的舉止言行。而對現在的執著與短視近利的確會使人常常錯失良機。

瑪竇編纂福音,大約西元80到85年間,距耶穌死亡與復活已經有五十多年。在瑪竇福音完工之前的十到十五年間,猶太人叛變起義失敗招致了提托和他的羅馬大軍摧毀了聖殿(西元七十年)。

再者,人子還未回來以及與耶穌同時的聽眾也都早已去世。基督徒害怕起來,漸漸沒有耐心。

瑪竇的團體更被那些猶太對手的言論所激怒。他們嘲弄諷刺基督徒方式類似下列這些:「要來的人子在哪啊?你一直說『這一世代』,你被唬了。達尼爾先知不是也不能未卜先知啊?算了吧,你同樣被誤導了!」。

「未來」的希望


瑪竇為了安撫並勸導被圍剿的團體,在今天的讀經中借用並且重新編排了馬爾谷福音第十三章的比喻。人子說話算話;祂定會回來的(35節)。沒有人能算出精確的日子,因為祂會無預警的來臨像諾厄時代的洪水一般(37─39節)。所以,基督徒要先準備好。兩個田裡工作者和兩個推磨者的比喻並沒有暗示誰會被接去,誰會被留下(41節)。每個人必須像好家主一樣守夜,防範小偷和盜賊(43節)。每人必須準備好等待主無法預期的到來。

耶穌的遲來迫使重視現在的信仰先輩們不得不開始思考「未來」。在瑪竇的團體中以經遲延了五十多年之久,聖史需要能夠說服他們思考未來,雖不是遙遙無期,至少可以預見。

當代人則太注重未來,在時間上有些距離(大學從嬰兒始;退休從進入職場始),卻又常常錯失當下。

數位時鐘沒有秒針,電腦是以百萬來計算,處處加強我們對時光消逝快速的感受,因此無法在意當下。在未來有相當保障之下,我們更需要清醒並專注當下,避免後知後覺,防範災難悄然而至。

取自 The Cultural World of Jesus: Sunday by Sunday, Cycle A. 出版 Minnesota, Collegeville. 作者 John J. Pilch。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