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4月11日 星期六

甲年苦難主日

(瑪廿六14─廿七66)


耶穌的文化世界


苦難故事的形成發展


耶穌苦難故事可說是基督徒傳統中最古老的一部分。最古老的格式是保祿宗徒這傳統的報導:基督為我們諸多的罪行而死。這正應驗了聖經所言。祂被埋葬,第三天復活,也是按經言所說的。祂先顯現給伯多祿,然後顯現給十二宗徒(格前十五3b─5)。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它的簡潔以及沒有加油添醋。

保祿另外又加上其他顯現:祂顯現給五百多位弟兄面前,又顯現給雅各伯,接著是所有的宗徒,祂亦曾顯現給保祿(格前十五6─8)。完全地強調復活耶穌的顯現;並沒有關於耶穌痛苦與死亡的任何詳細紀錄。

當基督的首批門徒逐漸凋零,有關耶穌苦難的短篇故事才開始發展起來:祂被逮捕,受審,被釘死。由於人們渴望知道的更多,故事也就被不斷地闡述,包括抹油,最後晚餐以及逮捕祂的種種情節。

到了聖史們開始編輯他們福音中的耶穌苦難時,已經出現了兩個較長的版本。馬爾谷和瑪竇福音所呈現的是其中一個版本,有圓滿完成主題的特色。耶穌實現了聖詠廿二與六十九,依撒意亞先知書,和其他聖經章句。

路加與若望福音則呈現出另一版本,多引用耶穌的言談。如果比較最後晚餐的紀錄,馬爾谷與瑪竇福音簡單地報告耶穌僅說了少許的話,路加福音則加上了序言,而若望福音則完全刪除感恩經中的祝聖聖體聖血禱文,卻報導耶穌與其宗徒的四章對話!學者們宣稱這樣的發展來自「虔誠主義(pietism)」。

苦難故事的逐漸發展提醒我們什麼?看起來,雖有些反向發展,苦難故事是隨著耶穌復活而來的。

痛苦與羞恥


祂在羞辱下死去,這是專為罪犯而設的極刑。即便祂是以地中海男子大無畏的氣概來面對死亡,這樣的死亡抹殺了過去祂所有的善言懿行。如果基督真是天主的鍾愛之子,天主不會讓祂受到敵人的羞辱。

但天主將這種地中海人性思考的方式完全顛覆。天主竟將耶穌從死亡中復活了,祂光榮耶穌的方式無人能及。天主徹底地討回公道,滌除耶穌的恥辱。

唯有在這種優勢的想法下,聖史們才能夠重新解釋苦難的故事。雖然處處報導著羞辱的場合如背叛,偽證,誣陷的法庭,處以極刑等等,仔細地會在整個故事中,現耶穌始終是自己命運的主宰。祂知道自己是對的,祂相信天主為祂辯護。耶穌非常相似以色列歷史中那些無辜受害者:絕對相信天主將正確地照顧一切。

即便有時會誤失福音故事背後的解釋,就純文化層面而言,耶穌被視為特殊的英雄。有如同正統的地中海男性,祂重創敵人卻毫無退縮畏懼,嚎啕大哭,怯懦氣餒。祂忍受鞭笞疼動,辱罵侮辱,荊棘刺冠,受十字架極刑,拒絕麻醉──卻無任何怨言。

在瑪竇福音中,耶穌只說過一句話「(我的天主,我的天主,祢為何捨棄我?)」是一種祈禱來回應那些彼此彼落的奚落嘲笑,他們以為天主已經放棄祂。其實,這是來自聖詠廿二的開宗明義,描述一位充滿苦痛的信徒祈禱。

我們往往錯失了這段讀經的重點。由於我們將苦處視為麻煩,經常藉助維持健康或藥物來避免疼痛,因此就很難想欣賞在苦難中所展現的地中海男子氣概。

我們常將科學視為重要的「宗教」,對於天主復活死人的意義,極端羞辱後恢復了榮譽,在理性的推理下,尋求意義中和辯護,事實證明,我們迷惘也迷失了。

我們該如何耶穌的服從呢?

取自 The Cultural World of Jesus: Sunday by Sunday, Cycle A. 出版 Minnesota,Collegeville. 作者 John J. Pilch。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