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4月11日 星期六

甲年基督聖體聖血節

(若六51─-58)


耶穌的文化世界


生活在廿一世紀的基督徒繼承了相當複雜和精緻的傳統。當代對感恩祭典的理解經常遮避了我們對第一世紀信仰先輩面對挑戰以及如何應付挑戰的想像。

耶穌的講經(homily)


今天的信息報導著耶穌的評論在當時引發了人們彼此激烈的爭辯:「這人怎麼能用把祂的肉給我們吃呢?」(52)。沒人從字面上解釋這句話。爆發爭辯的癥結在於耶穌再次運用了「反語言」(見聖三甲的淺說)。祂使用極為熟悉字眼例如「瑪納」、「從天而降的麵包」以及「我是……」並且創造出嶄新和刺耳的意義。祂到底說些什麼?

「這些話是耶穌在葛法翁會堂教訓人時說的」(59)是今天讀經留下的線索。這讀經最好解釋為耶穌在會堂中的講道屬於「米德辣市 midrashhomily」的一部分。(希伯來文 midrash 意思為解釋或說明。注:見思高聖經辭典549號)。

講道的定義總是解釋聖經並將它應用在生活中。講道過去從沒不是,而且現在也不應該成為訓話(sermon)或是演講或是講課(lecture)。那麼耶穌解釋了那段聖經呢?這問題並不容易回答。

我們知道第一世紀猶太人在會堂中讀法律書(Torah 聖經前五部經書)。它分為150段落,在三年之內依序唸完。而讀經二取自先知書,即所謂的 haphtarah。有些學者假設讀經三來自正統的150首聖詠。

尚未有人發現這樣的「讀經本 lectionary」,但 Aileen Guilding 曾試圖重建它。幾乎所有的學者反對她的重建工作,但是大部,雖不是全部,都同意她的基本構想。如果此讀經本能夠重建,我們就可以對逾越節慶耶穌在會堂中的講道有所了解。

塔爾古木(the targumin 複數,注:見思高聖經辭典2031號,阿拉美文的舊約譯釋本)


如果沒有出現另一部古代希伯來文學塔爾古木(單數 targum),俗稱阿拉美語意譯(paraphrases)的希伯來聖經,這項研究純屬創作─想像的虛構。

以色列人在充軍巴比倫期間,漸漸忘記了希伯來話而採用了巴比倫人說的話:阿拉美語或加色丁話。他們已經無法了解希伯來聖經對他們說些什麼。

因此當人們在會堂中讀希伯來聖經時,有人會在旁邊用阿拉美語口譯。這些翻譯逐漸成為意譯,有些時候這些意譯比原本的經文還長。到了西元前六、七世紀,出現了兩部塔爾古木集冊:巴比倫和巴勒斯坦版本。一般而言,前者較為直譯,後者較意譯。無論引用那一部,學者們都相當小心。即便它們成冊在前六、七世紀,其中一些概念卻可推到耶穌時代。

經過大量的考證,Bruce Malina 結論是若望福音中的訓話似乎是來自塔爾古木巴勒斯坦版本的若蘇厄書五5─六1(會堂的讀經二或是 haphtarah),似乎與法律書,讀經一的戶籍紀廿一6─9相連結。兩者都與出谷記和瑪納傳統有關。

若望(或耶穌)似乎引用瑪納傳統來解釋耶穌個人如何超越了瑪納的缺陷。換句話說,若望(或耶穌)不用猶太人以聖經來解釋聖經的傳統,而以耶穌的角度解釋這聖經(瑪納傳統)。這就引發了強烈的爭辯。並非所有的人會承認耶穌實現並替代了天主聖言,法律書。「世界」當然反對。

許多當代的信徒堅持聖經並非那樣難理解或解釋,這小小地脫離聖經傳統顯示出還有很多需要研究學習的。感恩祭典與瑪納的關係對你有何意義?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