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4月11日 星期六

甲年將臨期第三主日

(瑪十一2─11)


耶穌的文化世界


瑪竇福音呈顯出洗者若翰與耶穌彼此間的不一致。若翰似乎不太確定耶穌所扮演角色,而耶穌卻對若翰洗者瞭若指掌。

耶穌是誰?


若翰問耶穌是否就是「要來的那一位」?這意義就相當不清楚。在耶穌的時代,猶太人對默西亞概念可說百家爭鳴,莫衷一是。即便後來猶太教也沒有一致的協議。

這時期的多元特性,使得當代學者們談論「猶太教(多數) Judaisms」與「他們的默西亞 Messiahs 」都以多數來呈現。

耶穌的答覆同樣模稜兩可。如果祂指的是依撒意亞先知卅五章5─6節的記載,祂的成就可被解釋為一個默西亞能夠完成的偉大功績。但是如果祂指的是撒羅滿聖詠17(西元前一世紀所編纂),則祂又是一位理想的猶太君王是位軍事和政治領袖。無論如何,耶穌接受了「要來的那一位」的說法。

 

耶穌的成就


在耶穌那時代,專業治療師( healers )寧可談論病症,也不願談論治癒疾病。無法治癒病人的醫師(physician)是冒著生命的危險。這樣的醫師,新約中難得提及(見谷五26),通常出現在地中海文學的諷刺的成語中(見路四23)。

但是在一般的民間療法中,治療師則會冒著失敗的危險而行醫(瑪十七14-16)。由於耶穌是其中的一位,使得獄中充滿疑惑的若翰猜想祂卓絕超凡的成就,應該是屬於先知─治療師之輩(瑪十一5)。

耶穌是否因自我吹噓而牴觸了文化對榮譽的規範?地中海文化,為了不侵占他人的榮譽,是有義務挑戰並否決讚譽(瑪廿29─31),避免出現追求榮譽的醜態。耶穌心知肚明,以「凡不因我而跌倒的,是有福的」(6節)來為自己辯護。

 

若翰是誰?


耶穌問到「你們去到荒野裏,是要看什麼:若翰,還是蘆葦?」

原本希臘文所描繪的「蘆葦」只生長在埃及,被用來當筆的。但是毫無疑問的,這裡是指滿佈在約旦河山谷小溪的筆直飄逸的 Arundo donax。輕如羽毛的蘆葦頭受到微風就會飄揚起來(列上十四15)。筆直堅實的蘆葦莖可用來當行路拄杖(列下十八21),量尺(則四十3),或一些實用器具。也許耶穌有意將若翰不屈不撓的信念對照不易折斷且富有彈性的蘆葦。

再者,耶穌第二個問題或許有意將若翰比較成粗衣淡食的厄里亞先知,相對於那要判處若翰死刑的軟弱黑落德安提怕所穿的細軟柔衣(十四1─12)。

耶穌在今天的福音中,總結若翰超過一位先知(9節)並且肯定他的榮譽(基於他的出生)是無人能及的。卻又加上,天國中最小的也比若翰偉大(12節)。在這一點上,瑪竇福音中的耶穌留下許多疑惑。若翰是否屬於天國,或是被排除於外?耶穌最後又留下更多的不解:「若是你們願意接受,他就是那位要來的厄里亞」(14節)。

沒有證據顯示西元第一世紀的猶太人會普遍認為厄里亞是默西亞的先驅。這些觀念似乎來自基督徒所信的瑪拉基亞先知第四章5─6節的說法,或許是在耶穌去世後多時才將它放入耶穌口中。

迷糊了嗎?文化人類學對今天福音反省出這樣的問題,聖經不會有滿意的答覆。我們不須大驚小怪。基督徒並不需要靠著無法辯駁的證據而屈服。

取自 The Cultural World of Jesus: Sunday by Sunday, Cycle A. 出版 Minnesota, Collegeville. 作者 John J. Pilch。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