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4月11日 星期六

甲年常年期第九主日

(瑪七21─27)

 

耶穌的文化世界


給大眾演講的人知道好的起頭和結束是多麼重要。瑪竇福音中的耶穌就以真福來宣報天主的國,這些仔細推敲過的詩詞將值得讚譽的行為提供給祂的追隨者。在古代,這可算是真正的「動聽(grabber)」。人們聚精會神地凝聽,還會稱讚這樣的演講者!

結論的警語用來提醒聽眾,是否要考慮該如何回應這樣的宣報。也許他們在聆聽中,就已經推遲拒絕了耶穌。有些人可能認為內容太過平淡庸俗,另有些人則會認為過於激進前衛。耶穌預先告知那些或按祂指示或無動於衷的人的命運。

主從制度(Patronage)


在中東文化裡,稱呼人為「主子(Lord)」就是認定這人是自己的主人。主人隨意對待僕從(被任意選取的)「好似」他們是家庭的成員,總之受到偏袒寵佑左右。願意成為僕從的人或甚至已有中意的主人時,然而總是由主人開始而非僕人。被有權勢的主人任意挑選的幸運從僕,有義務執行主人的期待,並且還要四處張揚讚美主人所施予的恩惠。

瑪竇中的耶穌警告那些聽了祂的宣講,承認祂是主人或最大的主人、天主的經紀人是不夠的。正如文化所要求的,從僕必須完成主人的願望,處處討主人歡心讓主人有面子。作為經紀人的耶穌已經指出主子天主對從僕的期待。現在,祂激勵他們行為要得體,並警告不得體的致命後果。

 

存有與作為(Being and Doing)


如何欣賞瑪竇在福音中敘述耶穌選擇在宣報結尾時提到迫切的行動任務,就得先要瞭解地中海文化是如何評價行為。

一般而言,這個文化偏好理想勝於現實,偏好言論勝於行動。理想是用來向奉承父母的,即便是違心之論。「好的,父親,我到您的葡萄園工作」,但並不是真想要去。

理想是用來發洩憤怒,然而從不採取懲罰的行動。「苛拉匝因,你是有禍的!貝特賽達,你是有禍的……。還有你,葛法翁……你必下到陰府裡」(參考十一20─24),就在那時耶穌仍能心平氣和繼續向天父祈禱。

專家指出這文化很不情願在「存在當下(being)」中採取行動。這個字是指突發的而非深謀遠慮,表達中止而非決定性、目標取向的行動。有「當下」特質的人們自發地回應當下的線索:說該說的話,隨聲起舞並終止,等等。

今天我們若定下目標與目的,就設法去達成。我們即便放假,也是按照計畫、行程、早安排與導遊的旅程既定行事。我們堅決地投身於「作為」中,也就是,達成任務,困難只是「當下」,混下去,讓假期如期發生。(當然,年輕人總是會抗拒文化的期望。)

耶穌對上文化


耶穌的整個福傳過程,似乎挑戰那逃避果決行動的文化。祂極力主張「有所為(doing)」勝於「無所為(being)」。

耶穌在此說只讚揚主子天主的名號是不夠的;還必須承行天主的旨意。洗者若翰挑戰法利賽黨人和撒杜塞黨人要「結果」(三8─10);耶穌同樣挑戰他們(十三23)。耶穌再三提出「不拘誰遵行我在天之父的旨意,他就是的兄弟、姊妹和母親」(十二50;又見廿一28─32;廿三2;廿四45─51;廿五14─30,31─46)。

那麼,多麼驚訝聽到耶穌的山園祈禱「我父,……但不要照我,而要照祢所願意的」(廿六39,42,44),以及聽到祂斥責那企圖救耶穌割掉大司祭僕人耳朵的人(廿六52─53)。

耶穌果敢的行動竟是毫無所為!耶穌對「承行天父旨意」的暸解應該在我們以目標取向的信徒當中,引起激烈的爭辯,我們不斷地增厚的我們成就的紀錄(「有所為」)。


取自 The Cultural World of Jesus: Sunday by Sunday, Cycle A. 出版 Minnesota, Collegeville. 作者 John J. Pilch。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