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4月11日 星期六

甲年常年期第五主日

(瑪五13─16)

 

耶穌的文化世界

 

鹽與火


我們現在拜訪以色列,在耶路撒冷向北往舍根(Shechem)的路上,可以注意到一路上,有許多煤爐緊鄰著房屋。比起那些電力或瓦斯的爐子,許多人似乎比較喜歡在這些戶外的爐上烹調。

這類的爐灶流傳至今。在聖經的年代,每個村落都有公共的爐灶。村落經常是大家庭的聚集的落腳處,這些公共爐灶就成為大家庭的爐子。

爐灶的燃料比一般所用的木材還要多:駱駝或驢子的糞便。年輕女子的任務之一就是學習如何收集糞便,並與鹽巴摻和,塑造成餅狀,置於太陽下曬乾。至今,在中東和許多第三世界的國家仍使用這些糞便燃料。

一層厚實的鹽巴置於爐灶的底端,擺上鹽巴糞便的混合塊。鹽巴的催化屬性能夠使糞便燃燒。到了最後,底下厚實的鹽巴終究失去催化的功能,毫無用處。或者正是耶穌所說的:「它便毫無用途,只好拋在外邊(的泥土地上作為墊腳),任人踐踏罷了」。

可以想像當耶穌說:「你們這些我的門徒是鹽巴,地上爐灶的催化物」(在耶穌所說的阿拉美文和希伯來文中,『地上』和『煤爐』同一字),在祂心中所呈現的正是地中海文化的想像。

 

好辯的文化


成為地上的鹽就是燃火焚燒東西。如果耶穌的門徒如此行事,他們就是「地上的光」。結合這兩種圖像地天衣無縫顯示出耶穌是一位聰明並且富有想像力的教師。

這火與光的圖像展露了地中海另外一個基本文化價值,就是這些百姓習於爭辯。專家稱他們為競爭或好辯者。

為何如此?公眾所推崇的榮譽幾乎同時引發爭辯。讚譽必須先被測試和證實過才算數。公眾通常會懷疑或挑戰這些讚譽,而非認同。這就是為何這些百姓「鹽」味十足,傾向加油貼醋,引發爭端。

耶穌似乎善於此道。祂能說善道,羞辱他人,經常顯示自己是如何具有「鹽」味或催化劑。例如,「偽君子」一詞出現在瑪竇福音就有十三次之多。唯有耶穌使用這字,祂使用時總是羞辱祂的對手,法利賽黨人(六2,5,16;七3─5;十五7;廿二18;廿三13,15,24,25,27,29─32;以及廿四51)。

希臘文的偽君子(hypokrites)指的是「演員戲班子」。耶穌使用這字,經常含有兩種意義。祂似乎相當了解戲劇;而且祂認為法利賽黨人不過就是演員而已。

近些年來,考古學家在「大城」塞佛瑞斯(Sepphoris),距離納匝肋小鎮約有一小時步行的路程,發現了黑落德安提帕所建的豪華劇院。

學者推測若瑟和耶穌很有可能攜帶午餐往返塞佛瑞斯從事工藝的買賣。即便他們不曾在劇院工作,有可能懂得不少劇院的事務。

耶穌指責法利賽黨人引用聖經的章句,但卻不照著生活,將他們稱作「演員」。「你們可聽從並遵守他們的律法,但不要學他們的行為,因為他們只說而不做」(瑪廿三3)。

耶穌對法利賽黨人了另外羞辱包括「盲目的引導人」(廿三16)和「盲目無知」(廿三17;與五21─26比較)。

鹽味的耶穌燃火創造光明。有人看了,也懂了。也有人被燙傷了,將祂處死。我們要如何效法耶穌的鹽味呢?如何展現在我們文化當中呢?


取自 The Cultural World of Jesus: Sunday by Sunday, Cycle A. 出版 Minnesota, Collegeville. 作者 John J. Pilch。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