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4月11日 星期六

甲年常年期第卅一主日

(瑪廿三1─12)

 

耶穌的文化背景


好事連連並非有益處。耶穌這時候展現自己是一位羞辱人的高手,高超的技巧受到文化上的稱羨。但是密集和頻繁的羞辱推積凸顯耶穌和祂的對手經師以及法利賽黨人之間嚴重的不合。

這些對手的出現取代了耶穌與「大司祭和長老」的爭吵一直到現在使得許多學者認為這場景反映了耶穌去世後50年瑪竇團體的現狀。聖殿毀於公元70年,大司祭和長老失去在團體中的權威地位。

瑪竇中的耶穌反對三件事:法利賽黨人的經師並沒有實踐自己所宣講的,他們對梅瑟五書(Torah)採取了相當狹隘而且令人壓迫的解釋,再者他們又追求大眾的認可。

實踐所宣講的


耶穌勸告要實踐法利賽黨人經師的教誨是讚譽他們的專業。他們熟知聖經並且解釋地很好。可惜的是,聖經並不是他們生活指標的經文。這就是為何耶穌稱他們為「戲仔」(希臘字的直譯,通常翻譯成「偽君子」,耶穌經常用它來指法利賽黨人)。耶穌並不鼓勵去模仿這些戲仔。

 

嚴謹的解釋


回到別人卻不如此,而那些法利賽黨人的經師將梅瑟五書認定出的613條誡命,分為「重要」和「普通」或比較不重要的誡命。在耶穌的時代,每種解釋都有一位梅瑟五書的教師和專家為代表。希勒爾(Hillel)是喜歡寬鬆解釋的典型,而撒邁(Shammai)著名於嚴謹和狹隘的解釋。嚴謹的解釋給人重擔,拒絕用寬鬆的方式解釋義務來減輕負荷(4)。

 

過度追求地位


在這文化下,每個人都需要被人評估和公開認可以便獲得地位或榮譽。因此耶穌抱怨過度地追求認可和名聲。如果聽眾認為耶穌對他們的指責可以理解的話,就可以想像出來那些法利賽黨人的護身符和衣縋的過度。甚至可以聽到群眾的哄堂大笑。

法利賽黨人同樣也渴望坐在上位和榮譽的頭銜。地中海文化要求大家要有適度的謙遜。從小就被教導要走在尊長右後方的位子:「不要坐在首席上」(路十四8)。這樣可確保不會佔用別人的地位(更尊貴的客人會替代你,路十四8-9),並且能讓人有機會能賦予你應有的尊貴和頭銜(「朋友,請上坐罷」,路十四10)。

耶穌不鼓勵去追求頭銜以後,提到「辣比(rabbi)」、「父親」、和「師傅」或導師,倫理教師,上師(guru)。「辣比」意即「我的主人」,在第一世紀僅僅是榮譽頭銜。在第八節似乎是老師的意思。辣比的現代意義和腳色要等到第三世紀才開始產生和發展,而且只有在當代美國的辣比才被視為神職人員。

在第一世紀,「父親」這名稱適用長者長老(見《長老語錄》Sayings fo the Fathers,2.10-12)以及某些去世的可敬者。瑪竇只用這頭銜來稱天主。耶穌教導祂的追隨者稱天主為父親(瑪六9)。重點十分簡單,耶穌的門徒不應該用盡全力去追求榮譽的地位,就像他們不配得到的「父親」頭銜。這句子與當代稱晉鐸的司祭為「神父」毫無關聯。我們曉得瑪竇團體中的領袖是相反猶太團體的那些法利賽黨人的經師。耶穌的每一個論述正好暗示基督徒的領袖恰恰相反:他們實踐他們所宣報的,以輕省的梅瑟五書負擔來追隨耶穌(見瑪十一28-33),放棄從別人身上獲得讚許(見瑪六1,3, 6, 18),並且追求下位和服侍其他的人。

美國信徒如何實踐他們所宣報的,善意地遵從嚴謹的法律,並且追求謙遜?

取自 The Cultural World of Jesus: Sunday by Sunday, Cycle A. 出版 Minnesota, Collegeville. 作者 John J. Pilch。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