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4月11日 星期六

甲年常年期第卅三主日

(瑪廿五14─30)


耶穌的文化背景


承接聰明的童女的獎賞(瑪廿五1─13),自然地這個比喻解釋為何富人變得更有錢。但是仔細注意這比喻並沒有像往常一般開始:「天國好比……」。當我們複習這文章,問自己是否這真是你願意天主如此對待人類。

富裕的問題


有位即將遠行的有錢人將非常大數目的財富,根據三位奴隸個人天分,委託管理。沒多少時間,前兩位奴隸倍數增加他們的信託。第三位奴隸則將所託付的財富埋在地裡。
結帳當天,主人讚賞兩位聰明的奴隸,卻懲罰了第三位他罵「可惡懶惰」的奴隸(26)。他將託付給第三位奴隸的財富給了第一位奴隸。

美國資本主義(重獲利)和基本教義派的指導諮詢師(著重在「塔冷通」這非本意和上下文並不支持的意義上)喜歡這比喻。耶穌的聽眾,當然既不是資本主義更不是致力自我改進的人。他們是鄉野農夫。這樣的解釋對這些凡夫俗子是福音嗎?

第一世紀地中海文化中的百姓相信所有東西早已存在而且分配好了。不會再有東西出現,唯一的法子就是詐騙其他人。任何人突然「多出」許多東西會自動地被視為賊。

有錢人特別受到懷疑。他們如何能榮譽地增進自己的財富呢?他們委託奴隸管理自己的事業。大家都知道奴隸不知羞恥,大家對他們的期望就只是丟臉的行為。

 

貪婪的主人


在這故事裡,起初這位富人聽起來像個榮譽的人物。我們僅在結論當中才知道他蠻丟臉的。正如第三位奴隸所稱,有錢的主人是個「刻薄的人」,沒有播種的地方,也要收割(24)。我們當代西方人對他的行為賦與好的名目為聰明、勤奮、有魄力的企業家。其他像我們中東的信仰先輩會說他自大、投機者、貪婪和強奪者。這主人說這奴隸至少將錢存入銀行來獲利,同意並且肯定奴隸對他的描述(!)(見26)。

我們因此得知前兩位奴隸並不只是服侍這有錢的主人,他們模仿他。為何不?如果你不能對抗這制度,就加入它。任何人都能夠如此貪婪,和一位慘無人道、沒有良心卻成功的主人一道不協助他人像這第三位可憐的奴隸。

實際上,第三位奴隸所作所為正是後來經師評論對自由人而言這是最安全而且最光榮的動作。但是對奴隸是否恰當呢?

另類意義


鄉野村民聽到耶穌的比喻並參照自己的生活並不覺得是種福音。有錢人更加有錢,而大家繼續受剝削(29)。如果天主的行徑眉筆這位有錢的主人更好,誰還需要天主呢?

教會史學家優西比烏(Eusebius)清楚地見到了瑪竇福音文章中的問題,並且報導了他所熟悉的納匝肋福音(現已失傳)中類似的比喻。在這版本中,主人將第一位奴隸送進牢房,責備第二位奴隸,卻喜悅地歡迎第三位奴隸。耶穌是否講述了這版本?

 瑪竇福音的版本在西元80年左右對他的團體提供了在耶穌復活升天以後並期待祂再來時這段期間該如何做呢?他們不該懶惰無所事事但應該模仿他們聰明但不貪婪的主人。換句話說,碰到天國,聰明的冒險要比追求做適當和榮譽事情的麻木安全感或「安全為尚(playingit safe)」來得好。耶穌自己的一生就展現同樣的冒險抉擇。

那些能夠中止以這比喻作為募款或開發個人潛能而採取鄉野村民的觀點的信徒會有許多可以考慮的。

取自 The Cultural World of Jesus: Sunday by Sunday, Cycle A. 出版 Minnesota,Collegeville. 作者 John J. Pilch。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