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4月11日 星期六

甲年常年期第廿主日

(瑪十五21─28)


耶穌的文化世界


三項地中海文化賦予這篇讀經嶄新的色彩。

榮譽與羞恥


當耶穌派遣十二位外出傳報福音,他指派他們去「以色列人當中的亡羊」並且避開外邦人及撒瑪黎雅人(瑪十5─6)。現在耶穌自己來到提洛與漆冬,走進異教人的領域,並且遇上了一位當地的女異教徒(迦南人)(21)。祂是否自相矛盾?對於早先對於十二位的光冕堂皇指示,這是種可恥的轉變。

 

挑戰與回應


總是牢記中東生活的公開領域。總是有一堆人隨時注意、批判並決定是否稱頌或詆毀。迦南婦人利用群眾來達到她的目的並且挑戰耶穌。

就像福音中其他人一般,她尊稱耶穌為「主啊!達味之子」,並利用這名號來獲取「可憐我吧!」。在中東的世界裏,憐憫是天主與其他人對欠債人的感受(sensitivity)以及責任感。要求憐憫的人感到他們該獲得某些東西;憐憫人的人知道該給付他們所欠的。

婦人的懇求建立在認出耶穌是達味的後裔並希望祂會秉持達味聖王的榮譽而行好事。祂會為她附魔的女兒醫療並治癒。

耶穌沒有義務回答這挑戰。這女人是異教徒,而祂是個以色列人。他們地位並不相當,榮譽遊戲只能在同等級的人當中進行。根據文化上的榮譽規範,耶穌沒理睬她。

這婦人並沒未氣餒。她持續跟隨著群眾並對耶穌和祂的門徒叫囂(23)。她的舉動毫無疑問引來眾人的注視。門徒催促耶穌打發她走。他們的建議並不清楚:醫好她的女人打發走人,還是根本不做就遣送人走?耶穌的答覆似乎暗示門徒希望的前者。祂引用「以色列人當人的亡羊」繼續拒絕她的要求。

這婦人並沒有被阻擋。她走上前來恭敬地叩拜耶穌,再次使用「主啊」的榮譽稱呼。這次她的懇求簡單直接「求祢幫助我吧!」。

耶穌豪不客氣地回應並且視此有如將孩子的食物餵狗。對婦人來說這是極大的羞辱。外邦人一般上被視為狗。耶穌明顯重複祂文化的刻板印象。在每種語言中稱女人為狗是種攻擊。耶穌沒有心軟。

每個人,包括耶穌都發生驚訝,這婦人聰敏地答辯「是啊!主(注意稱謂)!即便小狗也吃主人桌上掉下來的碎屑啊!」(27)。這婦人證明了她的確能施予也能接受。她在挑戦與回應中是同等地位的。在所有福音中唯有這婦人證明自己與耶穌的智慧匹輩。

事實上,耶穌沒輸。祂感性(touche)地回答並應允她的要求。那女孩立刻被治癒了。

信仰(faith)


西方的信徒有很長的一段時間將信仰理智化(intellectualized),有時將它等同於信念(conviction)或知識(knowledge)。在中東,信仰最好被理解成忠貞(loyalty)和不計任何代價(nomatter what)忠於某人。這婦人在這互動的景緻中效忠耶穌,有可能在她決定親自與耶穌相見之前就已投效了祂。她並不因祂起先的疏遠或後來的粗暴與羞辱而氣餒。她決定要效忠祂無論祂的行為舉止是多麼殘酷。在中東,這種忠貞與效忠得到讚揚獎勵。

美國人對忠貞有不同的經驗。近來經濟的經驗明顯地突顯並沒有對現。毫不遲延就解雇了資深的雇員。過去是員工為家人的公司在毫無選擇下縮編並辭退資深的忠貞員工。美國信徒要如何才能夠再次忠於教會、效忠耶穌呢?

取自 The Cultural World of Jesus: Sunday by Sunday, Cycle A. 出版 Minnesota,Collegeville. 作者 John J. Pilch。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