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4月11日 星期六

甲年常年期第十五主日

(瑪十三1─23)

 

耶穌的文化世界


比喻是以文化來勾劃情景。然而古代世界每個人知道比喻說者的意圖遠遠超出其所描述的情景。

 

播種者


在今天的比喻中,首先的問題是誰是播種者?在古代,播種先於翻土。再者,比喻中所描述的播種者相當粗造而且浪費。如果播種者是地主,市井小民的聽眾會輕視他浪費寶貴的種子。

如果播種者是個佃農或個勞動者,市井小民的聽眾會同情他,因為不論他如何小心地播種仍然浪費了種子,情況實在艱辛。

這無法想像毫無道理的收割暗示了地主的身分。一般水準,人們期望四到五倍的回收而已。卅、六十和一百超乎想像。如果是個揮霍無度的地主有這樣的利潤,耶穌的比喻為百分之九十五以上都是市井小民的聽眾實在不是個好消息。如果播種者是個平民,就是個好消息,這樣的收穫可以滿足地主、提供下年度的種子、繳稅而且有足夠的剩餘來養活家庭。

還有,由於明顯地這樣不尋常的收穫是由天主而不是人的努力,比喻的意圖就昭然若揭。這情景是描述播種耕耘,但它實際指眷顧貧窮百姓的一位仁愛佈施的天主。

圈內人(ingroups)和衝突


這比喻同時也揭露了第一世紀百姓生活的另一層面。耶穌告訴祂的門徒比喻是「 圈內人」或「局內人 insider」的語言。

一般而言,自己人由自己的家庭(包括僕人和奴隸)、親戚和朋友組成。其他的人,即便是在同一村落,也是為局外人。然而,局內與局外的形勢(shape)相當流動而且經常改變。例如,如果村落受到外來人的攻擊,整個村落聯合起來成了一個新的自己人。

同村落或城中某區的人在家鄉也許是局外人在異域反成了自己人。那匝肋人耶穌在葛法翁有個房子(谷二1),以及那些首先聽到耶穌召喚立即答應的葛法翁居民指出了在那裡存在著以耶穌為自己人的關係脈絡(瑪四18─22及相關對觀福音)。

在這崇尚衝突的社會內,不乏自己人彼此競爭。福音中常見到自己人,耶穌的門徒、若翰洗者的門徒、法利賽黨人、黑落德黨人、和撒杜塞黨人等等相互競爭。那些接受耶穌「跟隨我」邀請的門徒也在行列之中,因為就像社會其他局內人也有紛爭一般,同樣耶穌的自己人當中也一樣爭擾不斷。

擴大圖像,整個「以色列家」(瑪十6)是自己人即便有內在有許多「次局內人」的競爭。十誡中「愛鄰人」如你自己(肋十九18),鄰人定義為「你的同胞」(18)和「親戚」(17)。耶穌善心的撒瑪黎亞人的比喻「路十29─37」設法回答第一世紀中普遍的問題:誰屬於以色列家?

為其他局外人,那些組成以色列家的所有自己人被視為「猶大人 Judeans」(經常被錯譯為 Jews 猶太人)。猶太、培勒雅(perea)和加里肋亞是以色列家的地理區分,但局外人通常並未如此區分。這三地區居民的共通性在於生在以色列家並且忠於耶路撒冷聖殿。

對那些堅持路加(宗二42)悠閒筆調所描述耶穌早期的追隨者彼此相愛和諧地生活而且經常受到外在攻擊的當代信徒,對這討論自己人和局內人的語言會感到震驚。這文化瀰漫著敵視,它充斥在所有行為中。

美國與地中海信仰先輩的不同點在於美國人通常避免正面衝突。敵視與競爭總是在背後,不為人注意。

這段落的最後幾節(18─23),瑪竇以種子為「天國的道(話)」以及勸告聽眾要聆聽、理解和信服來解釋耶穌的比喻。美國人十非熟悉這樣的挑戰。這不是「說說而已 talk the talk」,必須「起而行 walk the walk」。

取自 The Cultural World of Jesus: Sunday by Sunday, Cycle A. 出版 Minnesota,Collegeville. 作者 John J. Pilch。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