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4月11日 星期六

甲年常年期第十七主日

(瑪十三44─52)


耶穌的文化世界


這幾節描述天主像似什麼的一連串圖像來自耶穌時代非菁英份子的日常經驗:農夫、商人和漁夫。這些圖像假設了豐富的背景。這些看似簡單故事在填補豐富的背景後呈現出它們複雜性。

 

隱藏的寶藏


這幾節最後的幾字造成了大的問題:「買了那塊地」。正如 John Dominic Crossan 指出:「如果寶藏屬於發堀者,買地是多此一舉。但是,如果寶藏不屬於發掘者,則買地相當不義」(Findingis the First Act)。

古代買賣有價值的東西相當普遍。重新獲取也是常事。忘掉了寶藏或是死者沒有告訴子嗣或是在重新獲得之前用來解釋可能寶藏不是由擁有它的人所發掘。

經師的故事(lore)中充滿了關於如何決定發掘者有權利擁有發掘物的爭辯。依耶穌比喻的實況似乎這人並沒有這權利。他是否再去藏起來?

比喻總是指向「更多 something more」或「別的 something other」事物。這裡的關鍵是「喜悅」。天主或是天主的國是隱藏的寶藏。發現天主帶來喜悅,但是發掘經過同時有厄運(disaster)和幸運(grace)的可能。

發現者的喜悅似乎引領他走向厄運。他變賣了「他所有的一切」。在了解了農事的困難之後,為買塊地而自我毀滅帶來厄運。發掘者將無所依靠了。

更慘的是,他現在並不敢開挖藏有寶藏的擁有地,因為擁有權之爭、買地的道德性、以及這「幸運?」發掘者的性格將浮出檯面。(這社會相信所有東西在量上都是有限的,而且以分配好了,當有人突然增加財富,必須解釋為何增加)
美國民諺:「拾得者是物主,遺失者活該倒楣 (Finders Keepers, losers weepers.)」,但是當代美國人對發掘者的懷疑與批判並不亞於比喻內中東的居民。天國的寶藏同時有獎賞和毀滅的可能。

貴重的珍珠


在此商人是主角,有些人習慣買與賣。他的發現並不是偶然,而是精打細算的搜尋。

同樣,他也是為了買這價值的珍珠賣了一切。他將何以維生呢?最後,他也許會賣了珍珠。從這些情景中這商人和意外的發掘者呈現出「更多」或「別的」的天國與天主。天國的可能毀滅性在於企圖擁有或儲藏它。

漁網


平鋪直述漁夫撿魚的故事與麥子和莠子的比喻相仿。這比喻在福音中也有些解釋。有如先前的比喻,這裡也有另類世界的中介者天使出現來最後審判,惡人將受到適當的懲罰。「壞」魚或是非海中的生物或是不潔的海裡生物(見肋十一10─12),也就是那些無法衡量或賣錢的魚或生物。

美國人喜歡故事,在美國基督徒中耶穌的比喻是新約中家喻戶曉的故事片段。就像他們的信仰先輩,當代的美國人也喜歡將比喻寓言化,或重新依照美國人的方式創造他們和耶穌的世界。

今天讀經的結尾,當耶穌問門徒是否了解了這些比喻,他們回答明白了。當然他們了解。這些比喻是對自己人或局內人說的,耶穌對這些自己人與局內人以此方式來解釋。就像是自己人,美國人必須努力發掘比喻中「更多」或「別的」意義。欣賞耶穌是一個中東的說故事家對我們有幫助。

取自 The Cultural World of Jesus: Sunday by Sunday, Cycle A. 出版 Minnesota,Collegeville. 作者 John J. Pilch。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