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4月11日 星期六

甲年復活期第七主日(耶穌升天節)

(若十七1─11)


耶穌的文化世界

 
 


(瑪廿八16─20)──耶穌升天節


耶穌的文化世界


眾所矚目的聖經研究與日俱增。近些年來,這些學者絕沒想到出現在 Time, Newsweek, U.S. News 和 WorldReport, The Wall Street Journal 以及其他世俗一般刊物的研究成果文章,普及程度竟然遠遠超過發表在專業雜誌和書本。然而,早在這些結論普及化之前,學界就已經公認並接受了這些結論好一段長的時間。

學者對於今天出現在瑪竇福音的讀經有何看法?正如同 Descamps 主教早就注意到的,就故事本身而言,這些福音有許多關於耶穌顯現給十二門徒故事不同版本。每部福音的故事列舉出耶穌顯現給門徒所有重要的委派工作。

耶穌的敕令


今天這一幕景只出現在瑪竇福音,仔細研究它的修辭及風格顯示出瑪竇聖史組合的創意。它的語言模仿達尼爾先知第七章14節(70賢士本 Septuagint),但也受到出谷記第十九和廿章,戶籍記第六章22─27節著名的降福,和編年紀下第卅六章23節的許多先知委派和居魯士皇帝(Cyrus)的皇諭種種影響。

正如編年紀下,希伯來聖經的最後一本,以居魯士皇帝的「敕令」結尾,同樣瑪竇福音以耶穌的「敕令」來結尾。波斯君王居魯士宣布:「上主的神『雅威』,將地上萬國交給了我,囑咐我在猶大的耶路撒冷為祂建築一座殿宇,你們中間凡作祂子民的,可以上去;願他的神與他同在!」

耶穌的敕令有三部分:命令(16:上指定的山),回應(17:當門徒見到祂,有的朝拜祂,也有懷疑的),和另一項命令(18─20:皈依所有外邦人,施洗並教導)。

耶穌的敕令給瑪竇聖史的團體一項震撼的挑戰。耶穌傳教初期派遣門徒僅僅到猶太地傳教:「外邦人的路,你們不要走;撒瑪黎雅人的城,你們不要進;你們寧可往以色列家迷失了的羊那裡去」(瑪十5─6)。

這是典型以團體為重心的社會態度。他們傾向排外並且將世界二分:他們與我們,善類與非善類。文化專家早就承認這經常出現在偏見,也就是以種族(生物學)或民族自尊(行為)為基準和固有成見上的消極批評。

瑪竇福音成書於西元80─85年間,復活主挑戰猶太人的基督徒在非猶太人接納新的成員。然而這並非不是意料中之事。福音中有許多這方面的暗示(二1─12;四15;16,23─25;八5─13;十18;十五21─28;廿二1─10;廿四14;廿四32;廿六13)。

也許在瑪竇聖史時代已經吸引了足夠的猶太人了,不再需要另闢傳教區域。顯然,教會與猶太會堂正在決裂中。

正如瑪竇福音的摘要,今天的信息強調了重要主題:賜予耶穌最終最大權威的是聖父。輪到耶穌引導祂的追尋者跨越團體自我的限制進入全部世界,特別是那些不屬於同一民族根源。耶穌確保在這些困難下與祂的跟隨者天天同在,直到世界的終結。

天主聖三


聖經學者同意以聖經為基礎的天主聖三神學概念是晚近的分展。神學家追溯過去教會的頭一千年著種種爭辯。禮儀學者相信第九和第十世紀的本篤隱修會士提倡禮儀中聖三的推手。來自方濟會的教宗若望第廿二世頒布整個教會要遵照日課中的天主聖三日(1334年)。
歷史感是欣賞教會基本信條發展的不可多得的工具。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