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4月11日 星期六

甲年將臨期第二主日

(瑪三1─12)


耶穌的文化世界


浸洗者若翰


源自希臘文的洗禮(baptism)這字有「浸泡在水中」的意義。地中海的古人會將水,火和風(或精神)視為能夠潑灑在人身上的液體。

若翰在約旦河淺攤施洗的時候,很有可能在雨季(從九月末至四月末)之後水較暖活。當時除了為數甚少的富貴人家之外(不到總人數的百分之二),猶太人並不會加熱洗潔禮的池堂。

若翰的聽眾


除非有特殊的理由像朝聖或是去聽先知宣報,古代行旅通常被視為離經叛道。

而且那時唯有組團行旅才安全,親戚或同黨弟兄因而是理想的夥伴。

若翰確實鼓勵每個人要悔改,但他將他們分為許多群組。這是「群組 Groups」來到若翰跟前(從耶路撒冷,全猶太,約旦河一帶,5節)的背景。

若翰的目的


若翰以言論和象徵來宣講悔改,特別是群組的悔改,說穿了,以色列的革新(見2節)。若翰以其穿著(駱駝毛的外衣束上皮帶)和食物(蝗蟲和野蜜)象徵與三松,撒烏耳和厄里亞這些舊約人物結合,他們一起代表著抗不正義的傳統以及社會更新的改革典範。

若翰的宣報挑戰許多群組要改革。顯然先知和他那些忠實的聽眾並不滿意現況。耶穌的顯容及復活也應被視為呼籲轉變的象徵,要求皈依,悔改,改革,社會變革,革新以及人類處境徹底地改變。

指名道姓(Name Calling)


從表面來看,若翰的確挑戰菁英份子要改變他們的生活。一個以榮辱羞恥為價值核心的社會,所有的榮譽聲明都是與生俱來的。無論如何,是命中注定的榮譽頭銜。

洗者若翰這樣公開大聲吆喝那些「尊貴」的法利賽黨人和撒杜塞黨人為「蛇種」,自然會引起多重大的騷動。

況且「毒蛇所生的種類」一併羞辱他們的祖先,將他們也視為蛇類,不是人類,直接挑戰他們與生俱來的榮譽!

若翰預知群眾的心理,並持續挑戰以世代相傳的榮譽(「亞巴郎是我們的父親」),開創一個以倫理為基礎的榮譽(「結善果」)。重要的不是一個人的出生而是他的所作所為。

分裂的社會

暗地裡,若翰事實上挑戰司祭的貴族階級。

第一世紀巴勒斯坦的猶太社會可分為司祭和百姓整體兩大政營,再來應區分為大司祭(耶路撒冷菁英份子)以及外圍村落的市井小民以及他們的普通司祭(像若翰的父親匝加利亞)。

這些百姓和他們的普通司祭在超額的徵收,祖產被充公和長期糧食缺乏以及其他事務上,備受耶路撒冷菁英份子和他們羅馬主子的欺壓。

這些種種加劇當時社會的紛擾,人心思變。若和出生於普通司祭家族,親身經歷這些壓迫。極有可能才激發並構成他採取先知性的宣報。

結語(Final Word)


若翰洗者採用液體的象徵(水,火,風─精神)來總結他的宣報。在溫暖的水中施行以色列痛悔的象徵洗禮,將會被「以後要來的那一位」用「神聖的風或精神」與火的液體審判所代替。現在正是聽眾悔改並避免審判的時辰。

以緬懷耶穌聖嬰誕生的事蹟,並且以行哀矜的方式來準備耶誕節天主憐愛世人的慶祝,是否有淡化洗者若翰要求革新、皈依的政治和倫理層面的挑戰?

取自 The Cultural World of Jesus: Sunday by Sunday, Cycle A. 出版 Minnesota, Collegeville. 作者 John J. Pilch。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