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4月11日 星期六

甲年常年期第十八主日

(瑪十四13─21)


耶穌的文化世界


瑪竇聖史有意將兩盛宴對照:一是黑落德所舉行的,結果導致若翰洗者致命,以及這次在加里肋亞海附近耶穌餵飽了一大群人(參考丙年的耶穌聖體節的相關資訊)。

黑落德詭譎善變、狂妄自大的盛宴以謀殺為結尾。那些群眾在沒吃飽前就已跟隨了耶穌,祂對他們的需要感同身受,並且治癒了他們的疾病。黑落得在皇宮大院內舉行盛宴。耶穌與群眾在加里肋亞海邊的「曠野」,但是離附近仍可買到食物的鄉鎮不遠。「曠野」這字令讀者憶起天主在荒野以瑪納餵養以色列子民。瑪竇善用機會將耶穌與梅瑟連結在一起。

現代科學理性的美國信徒對於增餅有所懷疑。有些解釋提出耶穌「奇蹟」是在於使這群人分享祂個人的願景。這種分享為個人主義的美國群眾的確事件特殊事件,但為地中海世界這相當平常。

我們無法重建這歷史事件,但有足夠的證據顯示它的確發生過。文化上的洞見將協助我們理解瑪竇的描述。

背景(the setting)


耶穌囑咐群眾坐在草地上,但是瑪竇並未像馬爾谷或路加兩聖史提到區分群組或它們的大小。由於這是公開的場所,男女同時出現在文化上是不合適的。他們是男女分開的:男人與男孩在一起;女人、女孩與少男童則在另一處。(1987年十月份的 National Geographic 出示了一張一個沙烏地家庭在紅海嬉戲相片,其中男女是分開)。

食物


瑪竇提到五餅二魚。若望特別指出是大麥餅(六9),瑪竇的情況可能類似。大麥可生長在貧瘠的土壤並且價格不昂貴(默六6)。鄉下人階級的一般食物是大麥。即便如此,村下人經常將大麥與其他榖類例如粟(millet)、小麥(spelt)或豆類(pea meal)相混烘陪成麵包。
由於群眾聚集靠近加里肋亞海,出現於並不奇怪。聖經時代,當以色列人與地中海人通商有限,魚必須用買的(厄斯德拉下─乃赫米雅十三16)。到了黑落德王朝時代(在 300 B.C.E.之後),加里肋亞海的魚事包括捕魚、分類、分銷都成了政府所統轄的事務。魚愈來愈成為第一世紀的食品。

耶路撒冷有個「魚門」。貝特賽達(Bethsaida)位於加里肋亞海北岸,名稱就是「漁村」之意(谷六45)。位於加里肋亞海西岸的瑪格達拉(Magadala)漁村的希臘名為 Taricheae,意思是「擁有魚」。

除了以魚餵飽群眾的故事之外,新約報導過兒子向父親求魚(瑪七10)。還有耶穌復活後,它吃過烤魚(路廿四42)以及與門徒處理過魚(若廿一13)。

若望福音第六章第九節記載,希臘字的確指煮過的魚,也就是處理過分銷市場的魚。處理過的魚就是燻、酸醃、鹽漬、曬乾過,有時酒混合魚汁(fish brine?)。瑪竇福音中魚的希臘字建議這些魚應該是新鮮的,但也不排除是處理過的魚。

結果


所有的人都吃飽了,而且還多的剩餘的。瑪竇的評語(只有瑪竇有此紀錄)幫助我們認識這群眾超出了五千人,因為它並沒有包括分開吃飯的女人與小孩。
耶穌的祝福、擘餅與分餅的故事染有強烈的感恩祭典的色彩。地中海文化的洞見提供了我們對這故事有何幫助?當代美國文化如何影響了舉行感恩祭典呢?

取自 The Cultural World of Jesus: Sunday by Sunday, Cycle A. 出版 Minnesota, Collegeville. 作者 John J. Pilch。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