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4月11日 星期六

甲年常年期第廿四主日

(瑪十八21─35)


耶穌的文化背景


上星期我們反省了罪如同人際互動中的攻擊,會分裂基督徒團體的成員。當罪人拒絕承認罪過時,將被逐出團體。當罪人認錯時,團體的原諒將重新恢復他或她成員的歸屬。和好(「從心裡寬恕」,35)預設了原諒並奠基在此。

今天的讀經提供了兩個思想。每個的重點都是「教會成員」如何彼此對待。第一個觀念是耶穌回覆伯多祿所問們徒必須總是(七十個七次)彼此原諒,沒有底線。比喻中所發現的第二個觀念是原諒的團體氛圍。

讓我們仔細研究這比喻(23─35)。

 

債務


第一世紀地中海的鄉野村夫所理解的罪,是種人際關係的錯誤,如同債務關係。這也就是耶穌教導追隨者向天父祈求:「求您寬恕我們的罪過(債務),如同我們寬恕別人(的債務)一樣」(瑪六12)。西方人已經習慣了金錢主導(moeny-driven)的經濟,債務經常被當做成「欠錢」(moneyowed)。由於經濟是我們文化上主要的制度,任何事情都從經濟的角度著眼。在緝毒案中,我們所聽到的並不是就了多少可能的癮君子,而是充公了多少錢的毒品。在天災時,我們並沒有聽到大多人的不幸,反而是在金錢上損失多少。

我們這些村夫農婦的祖先並非如此,他們的制度並不建立在金錢上。他們的生活以人際關係為根據,即便我們視它為「經濟」的交易。在這文化當中,討價還價的目的並非經濟而是人際關係。出資買貨是可能買者不可避免的結局。買方講價而賣方願意配合討價,因為彼此在建立我們稱之為朋友的人際關係(見創十八22─33,雅二23)。友誼是忠貞的:賣方總是拍板叫定而買方總是便宜買進。

實際上,賣方感到應該賣給較低階級人較低的價錢,賣貴點給較高階級或只來一次的顧客。賣方將支付這種不確定的經營風格和各種不同的稅制(高達百分之35到40的農產品),很容易就了解為何農夫們非常熟悉債務。

比喻


在這比喻中的每個人同屬一個大宅院,像一個「家庭」。君王在管理家財時得知有個奴隸欠祂天文數字的錢兩(一個塔冷(主教團:金元寶)通等於六千「德納(主教團:銀幣)」;一「德納」相當於一天的工資。一萬個塔冷通就得工作,每周七天來算,十六萬四千的工作天。)

但是君王在乎自己的聲譽。如果他粗暴地對待自己的家僕,他勢必被人羞辱,自己毫無光彩。因此君王動心並且免了他的債。這樣行事比堅持要到所有的債更增加有榮譽。被原諒的僕人轉而對待同一家庭的另一位奴隸並拒絕免了相當小額的債務,令人震驚和難受。

他拒絕仿效君王主子的寬宏大方。如果他能夠得逞的話,君王將成為笑柄。君王主子為了捍衛自己的榮譽,毫無選擇地將這位寡廉鮮恥的僕役投入他該去的地方,監獄。

耶穌這故事的精神就在於團體成員彼此對待有如天主對待我們每個人。他必須選擇更光榮的行徑並且「從心裡」原諒他人。耶穌的訓導呼應了肋未記第十九章17節:「不可存心懷恨你的弟兄……但應愛人如己【應該懂成以色列同胞,鄉親團體】,」我們是如何從心裡彼此原諒或彼此相愛?

取自 The Cultural World of Jesus: Sunday by Sunday, Cycle A. 出版 Minnesota,Collegeville. 作者 John J. Pilch。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